立即启动分期乐购物额度提现两大方法效果是否秒到呢
令人揪心的不是这个小孩的“闹”,而是她的“不闹”。
这其实是她压抑很久的一次情绪崩溃。
小女孩太懂事了。
妈妈去世后,她为了不让爸爸担心,很少外露悲伤。
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,却像个成熟的小大人一样,安慰、保护着爸爸。
爸爸别哭
我得让着爸爸
小女孩的爸爸也很无助。
他不知道怎样开导女儿,笨拙地用逃避谈论的方式,试图减轻妻子离世给女儿带去的伤害。
上周这个节目播出时,恰逢河南雨灾,顿时话题窜上热搜:
#该如何跟孩子谈论至亲离世#
这一家应对不幸的方式,其实是中国家庭普遍会出现的状况。
在我们身边或是看不见的地方,每时每刻都有人与死亡面对面。
但当它发生时,大部分人都不知如何应对。
死亡教育——这门人生必修课,我们缺失太久了。
“晦气”
近年,尤其是疫情发生后,社会对死亡的讨论增多了。
这场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再次提醒我们,学习了解死亡、面对死亡,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。
一定有人问:为什么要谈这么晦气的事?谈它有什么意义?
这句话本身就透露出答案——“晦气”。
生老病死,明明都是人类不可抗的自然进程,却被扣上迷信的帽子。
害怕死亡的情绪,是正常的。
但拒绝面对害怕的事物,对解决问题并没有任何帮助。
16年,BBC推出纪录片《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》,不避讳地记录、探讨死亡。
它总共四集,记录了五位绝症患者生命最后一年的生活。
我们中有多少人明年此时还会在这里?
这么一部“晦气”的片,却在豆瓣拿下9.4高分。
不是因为题材猎奇,而是它真实记录了人在认知死亡后,生活所发生的变化。
例如这位肺癌患者,本。
看上去很幽默潇洒,背后隐藏的,是逃避和绝望。
确诊后,他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,也不为死亡做任何准备。
他害怕被家人朋友抛弃,宁愿在家孤独等死。
死亡还没到来,恐惧就提前让他心“死”了。
几个月后,本却出现了180°变化。
他主动走出家门去做化疗、见曾经的朋友们。甚至,还安排好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什么音乐。
不止本一个,片里的其他几位绝症患者也重新拾起了希望。
变化是怎么发生的?
在没有参加拍摄前,他们因为绝症或被同情、或被漠视、或被抛弃。
死亡像是瘟疫,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人生。
有人决定自杀,有人消极等死。
他们和死亡越来越近,但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这回事。
片里没有医学奇迹发生,也没有将死之人活在当下的快意鸡汤。
更多时候,他们和彼此、和姑息治疗专家(姑息治疗:缓解疾病给癌症患者带来的疼痛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医疗手段),或严肃或嬉笑地大谈死亡:
如何面对死亡?如何为死亡做准备?
如何告诉孩子死亡这件事?我该以怎样的方式死去?
“书上没写,我真的不会。”
很多时候,我们对某事物的恐惧,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所致。
尝试客观地、不带宗教迷信色彩和情绪地科学看待死亡。
——是节目透出的第一层关键信息。
谈论死亡后,他们有了直面死亡和有限生命的勇气。
然后才活出了一种,对真相和结局心里有数的淡定。
这种变化,是一节直观的死亡教育课。
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,包括本在内的四位主人公接连去世。
死亡还在那里。
到达终点站后,每个人都必须和人世告别。
但看清它,能教会人更好地活着,哪怕是余额不多的每一天。
死亡教育的第一步,是打破死亡的神秘性。
在这个基础上,才能真正去追问活着的意义,去探求生命的价值。
“我很好”
中国人向来忌讳谈死。
华裔导演王子逸19年的《别告诉她》,用喜剧小品的壳讲了一个内核悲剧的故事,折射出中国人的生死观。
当然,不是说片中的情况在所有中国家庭都会出现。
但这些细节,我们一定不会陌生——
角色们和家人相处,始终报喜不报忧。
他们最常说的台词:“我没事”、“我很好”、“我知道”。
以至于女主的奶奶被确诊癌症时,一家人当机立断——“别告诉她”。
现实中,这样的谎言也不稀奇。
坏事,我们觉得越少谈论越好。
你申请的奖学金怎么样了?没怎样
那你钱够花吗?够
需要帮忙吗?不需要
其中最“坏”、最避讳的事,便是死亡了。
有人去世,我们会用“走了”“去了”“不在了”来代替“死”字。
我们有一套完整的葬礼文化去应对生命的离世,但它不处理心伤,也未能减少人对死亡的恐惧。
相较于古代,当下的丧葬仪式更是连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都流失了。
很多时候,沦为一种面子形式。
不谈,它就不存在吗?伤痛就能不药而愈吗?
片子用另一个谎言来回答。
女主的爷爷患癌的时候,奶奶也选择了向他隐瞒病情。当时还是小孩的女主,同样被蒙在鼓里。
直到爷爷去世,女主才知道家里发生变故。
没有任何征兆和告别的过程,爷爷就从女主的世界消失了。
她没有获准参加葬礼,也没有大人和她谈论这件事。
她从父母眼中看到恐惧,这种恐惧刻在心里,成了跟随她长大的伤疤。
我迷茫,担惊受怕
因为你一直把我蒙在鼓里
就像热搜里那位小女孩的经历。
她失去了妈妈,这是弱小的她无法承受的痛苦。但没有人和她谈谈这种失去、这种痛苦。
小女孩不得不因此“一夜长大”。
但这种掩耳盗铃式的“长大”,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停滞。
片中,这家人“别告诉她”的谎言,无非也是希望老人的余生没有恐惧,可能就会活得久一点。
事实是,如果人人都不谈论死亡,死亡只会更加令人恐惧。
在我们的文化里,这被视作善意的谎言。
没有人意识到,这种“善意”,其实是在剥夺老人应有的知悉权利。
没有知悉,也就没有选择权。
女主提出质疑时,小姨是这么回答的:
为什么要告诉奶奶呀
她没什么想做的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